AI不仅“缺电”,还“缺水”!

华尔街见闻官方,2025-11-27 11:24:07

当华尔街的所有目光都死死盯着英伟达的GPU出货量和电网的千兆瓦负荷时,一个更为隐蔽、但同样致命的“灰犀牛”正在逼近:


据追风交易台,11月26日,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AI不仅是电力吞噬者,更是超级“水鬼”。

虽然能源瓶颈已是老生常谈,但投资者正在极度低估水资源限制对AI扩容的破坏力。数据中心不仅仅是关于算力,更是关于如何冷却这些发烫的半导体,而在这一环节,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正在演变为局部的项目杀手。

1000亿升的赌注:数据背后的恐怖增量

数据中心是极其依赖物理资源的实体,摩根士丹利的模型显示,AI数据中心的“干渴”程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 基准预测:到2028年,仅AI数据中心的直接冷却+电力生产消耗,耗水量就将达到1068亿升
  • 牛市风险:如果AI需求如乐观派预期的那样爆发,这个数字将进一步膨胀至1485亿升。即便是在悲观情境下,也有637亿升的消耗。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大模型的运转,我们需要消耗掉相当于数个中型城市全年的用水量。

真正的瓶颈:不是谁喝得最多,是谁喝不到水

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预期差。从总量上看,电力生产消耗了最多的水(火电厂和核电厂都需要巨量冷却水),这通常占据了AI水足迹的最大份额。

然而,真正的瓶颈并不在这里。

投资者调研显示,现场冷却和芯片制造才是致命伤。原因很简单:水资源风险是高度局部化的。

电力可以通过高压线跨区域传输,但很难把科罗拉多河的水瞬间搬运到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如果当地没有水,数据中心就建不起来,或者被迫关停。这不再是理论推演,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 亚马逊的败局: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亚马逊的“Project Blue”项目因为巨大的水电需求被当地直接回绝。
  • 英国的阻击:安格利亚水务公司公开反对在北林肯郡建设AI数据中心的计划,理由是该地区供水已不堪重负。

只要当地市政当局说“不”,哪怕有再多的H100芯片,项目也得停摆。

技术自救:从“喝自来水”到“喝海水”

为了在这个日益干涸的世界里生存,科技巨头们正在被迫进行技术换代。投资者开始关注那些能够显著降低WUE(水利用效率)的新兴技术:

  1. 微通道冷板:通过更高的热性能和更少的冷却剂流量,直接降低水的消耗。
  2. 免费的自然冷源:Google在芬兰的案例被视为标杆——利用海水隧道抽取冰冷的海水,通过热交换模块进行冷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饮用水的消耗。
监管的铁拳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ESG报告里的摆设,那就大错特错了。监管机构正在磨刀霍霍。

亚太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已经划出了红线,要在十年内将数据中心的WUE指标控制在2.0 m³/MWh或更低。
欧洲:欧盟预计将在2026年底前提出强制性的数据中心用水最低性能标准。
谁是受益者?

在这种“缺水恐慌”中,直接受益者并非那些卖水的,而是那些“治水”的。

市场逻辑很清晰:随着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急于在2030年前实现“水资源正效益”目标,海水淡化水循环处理解决方案的需求将迎来结构性增长。

这不是关于谁拥有最好的算法,而是关于谁能保证你的服务器不被热死,同时不被当地居民切断水源。在AI的下一个阶段,Ecolab东丽工业威立雅杜邦等掌握核心水处理技术的公司,或许比某些纯科技股更具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