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净身出户”,为何这么多大佬朋友无人能救苏宁?
BT财经,2025-11-27 07:00:03
![]()
谁曾想到此前长期在中国福布斯富豪榜上,一度高居第四的超级富豪张近东资产一夜清零了。
据澎湃新闻近日报道,苏宁电器集团等38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草案的表决期被再次延期至12月14日。暂停追偿的条件之一即为,原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及其配偶刘玉萍承诺将其名下全部个人资产于信托计划成立之日起3个月内注入信托计划,并签署信托文件。这等于是张近东“净身出户”。
报道显示,这不仅包括房产、现金等资产,也涵盖其持有的约28亿元市值的苏宁易购股票。即便部分股票因质押或冻结暂无法过户,他也承诺将未质押部分的完整权益及已质押部分的超额收益权全部让渡给信托。换言之,若方案获批,张近东个人将实质上“一无所有”——38家苏宁系公司归信托所有,个人财产亦悉数充公。
苏宁申请破产重组已经筹划了许久,今年1月份开始拖到4月份,当时38家苏宁系公司合并重整,电器、置业、体育、文化、酒店、商管、院线、金控等被一网打尽。然后又拖到9月,再度弄出一份重组草案,草案是出台了,表决一拖再拖,直到拖到了11月。
![]()
具体重组方案就是8家苏宁系公司,成立一个破产重整信托,也就是一个新苏宁,来负责资产运营,债权人成为信托受益人,通过信托来收回欠款。这意味着张近东、刘玉萍夫妇以及苏宁太子张康阳,他们一家三口的所有股权清零。且张近东全家需要在信托成立的3个月内把个人资产全部注入信托,张近东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只换回来“债权人暂停追索其个人担保的责任”。
张近东如此或是一种无奈,苏宁系38家公司,总负债高达2387亿元,账面资产有968亿,已经资不抵债,而经过评估的资产价值只有637亿元,清算价值只有410亿元。也就是说张近东即便把所有资产都处置了,还有1900多亿元的债务缺口,这笔缺口即便是巅峰时期的张近东财富都无法补上。
这个草案看似为张近东解套了,却几乎宣布了张近东的富豪生涯可能要画上了句号。
曾经的辉煌
1990年12月,27岁的张近东,在古城南京宁海路开了一家“苏宁交电”的空调专卖店,这是张近东家电生涯的首家门店,随后开启了迅速扩张的复制粘贴模式。1993年苏宁销售额达到惊人的3亿元,拿下了全国家电卖场的销售冠军。这更让张近东加速了扩张步伐,十多年后门店拓展至上万家,2004年如愿完成苏宁上市的敲钟梦,张近东也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为富甲一方的超级富豪。
2010年中国福布斯富豪榜显示,这一年张近东净资产380亿元,位居富豪榜第四位,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宗庆后、李彦宏和三一集团的梁稳根,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佬。
![]()
随后,张近东和黄光裕以及自己的老乡刘强东都进行过激烈的竞争,苏宁反而越做越强,因为2010年以前的京东只是处于创业阶段,2009年总营收只有40亿元,远不及苏宁。从2004年上市直到2011年,苏宁的市值翻了20倍。2012年苏宁的整体营收达到2327亿元,成为全国工商联评比的中国民企500强第一名。这一年拿到巨额融资的刘强东正式对苏宁“宣战”,价格战让苏宁元气大伤,也让张近东畏惧和京东在正面交锋。
随后张近东开始疯狂的投资,从2012年起,张近东6600万美元收购了红孩子、4.2亿美元战略投资PPTV,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27亿元购买万达百货持有的37家百货公司100%股权、95亿元收购万达商业4.02%股权,入股锤子科技、收购龙珠直播、战略入股努比亚……那时候张近东胃口很大,什么业务都想涉足,团购、手机、直播、物流、百货、超市、文创、旅行、彩票、电竞、足球、小店、药房、赛事……
如果说上述这些投资都是正常投资,哪怕是亏损也是情有可原,他投资足球的钱就让很多人看不懂,而张近东砸在足球上的钱几乎成为他投资的重头戏,比如200亿元战略投资恒大地产、收购江苏国信舜天足球俱乐部,除此之外2.7亿美元买下了“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68.55%的股份,后期运营和债务等累计在国米投入7亿欧元,而投资恒大的200亿元打了水漂,在国米身上也亏了5.75亿欧元(44.7亿元人民币)。
那时张近东“义气之举”经常见诸报端,化作白衣骑士四处救火。2017年,前首富许家印与张近东在私人宴会上以“交杯酒”达成合作意向,苏宁出手通过全资子公司南京润恒向恒大注资200亿元,双方曾公开表示“心有灵犀”“一拍即合”。不曾想,自己投入的200亿元,在恒大暴雷后,仅换取4.7%的恒大股份(现市值约42.25亿元),亏了79%。
“最讲义气”的企业家和豪华朋友圈
张近东在商界素以“义气”著称,他社交领域也非常宽,马云、王健林等前首富都是他的座上宾。在早年的时候他就看到电子商务是个大趋势,很快就跟马云成了好朋友。两人也开始相互持股。2014年阿里在上市之后,马云给张近东投资了283亿,拿到了苏宁易购的19.9%的股份。张近东也斥资140亿元购买了阿里的股份。
只是阿里的市值直线疯涨,而苏宁市值一路下跌,2014年马云认购苏宁易购股份时,其市值为1400多亿,2021年跌至600多亿,马云给张近东的投资足足亏掉了160亿元。而张近东在阿里股价大涨后,减持套现,净赚了141亿元。2018年他们两人还一起去了俄罗斯看世界杯,可见私交甚好。
张近东和王健林的关系也不错,两人经常一起喝酒。2017年,万达遭遇第一次危机,面临生死存亡,张近东迅速出手倾囊拿出95亿元帮助王健林渡过难关。在恒大暴雷后苏宁陷入债务危机,王健林却因为自身依然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之中,根本无力解救张近东。
当时苏宁自身陷入债务危机,急需50亿元来解困,此时王健林手上有600亿元, 同样有巨额的债务压力,不是王健林见死不救,而是此时要救了苏宁,万达就要面临生死存亡。
张近东被逼无奈,在2024年10月22日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万达集团支付50.41亿元股份回购款,并让万达商管承担连带责任。争议源于2018年苏宁以95亿元收购万达商管4.02%股份时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对协议中回购条款的解释存在分歧。万达方面称“无回购义务且股份已被冻结”,而苏宁认为对方违约。截至2025年7月,仲裁结果未支持苏宁的请求。苏宁无力解除债务危机,最终被“ST”。
投资人刘波认为商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以利益为主,情义为辅。“商人之间金钱和情谊往往交织在一起, 最终还是得靠金钱来打理情义。张近东投资万达也是有图有所回报。王健林自顾不暇无力出手相救,企业之间终究建立在利益上,需要先考虑现金流。”
商业环境变化是张近东难以从其巨头朋友圈寻求帮助的一大原因,2020年后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恒大、万达等企业自身难保,难以提供实质性帮助。最终主要的还是苏宁自身主业不够出色,马云本来对苏宁寄予厚望,在投资亏损近200亿元后或颇为失望。
当年张近东与王健林、许家印的合作基于利益互惠,而非无条件支持。当苏宁失去战略价值时,联盟自然解体。张近东谦和的个人风格虽受赞誉,但是未能转化为危机时的资源。
是时代抛弃了苏宁
张近东发迹的时代,正是中国电器需求旺盛之际,那个阶段卖家电的几乎都赚得钵满盆满,北京街头到处都是大中电器,后来满大街都是国美和苏宁电器,在互联网尚未全面普及的时代,卖场型家电确实是消费者的不二选择。
京东打破了这一局面。开创了线上家电销售新模式,随着互联网的真正普及,线上销售逐渐超过线下门店,于是大中电器被国美收购。而国美和苏宁在线上的布局明显偏慢,在被京东挤压到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再做线上已经太晚。
张近东不是没有看到电商的巨大潜力,不然不会斥资140亿入股阿里。早在2010年,张近东就启动电商转型,执行严重滞后。2011年提出“再造苏宁”口号后,却将48亿元投入收购家乐福中国、27亿元接盘万达百货等线下资产。这些收购不仅未带来协同效应,反而拖累现金流,导致2013-2017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同期,京东线上GMV占比已达90%,而苏宁2020年仍停留在35%。
![]()
2013年至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红利期,苏宁推行“线上线下同价”策略导致单季利润骤降60%,动摇战略定力。其IT系统长期依赖外包,物流升级引发3个月瘫痪,用户体验灾难频发。而阿里、京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实现精准运营,苏宁技术投入不足的短板彻底暴露。
2015年与阿里换股后,苏宁线上业务沦为导流工具,核心电商技术投入被削弱。2020年阿里系退出,失去流量和技术支持。同期200亿投资恒大失败,50亿万达回购款纠纷进一步加剧资金链危机。这些事件使苏宁失去最后的外部资源支持。也几乎宣布了苏宁在电商领域再也无力和京东一较长短。苏宁线上失败是战略摇摆、技术落后、联盟崩溃、管理僵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教训警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坚定投入,资源整合应聚焦核心能力,而过度多元化可能加速衰落。
据媒体披露,张近东传统零售思维根深蒂固,员工被禁止上外网等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抑制创新。2013年启动的“十年规划”频繁变更,导致资源浪费在PPTV、天天快递等失败项目上。2024年退市危机时,苏宁易购扣非净利润仍亏损,负债率高达91%。
市场需求成就了张近东和苏宁,苏宁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面临互联网新零售打法,张近东和苏宁败下阵来。这并不是张近东个人的失败,而是其整体商业模式没跟上时代的失败。
勿以成败论英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即便62岁的张近东,也可能有重返巅峰的时候。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梦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