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重镇的数智突围!广东这座城要起飞了?

包不同,2025-11-26 23:36:17

数据要素已不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深度融入生产、流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百千万工程"的系统性赋能下,越来越多企业从"不敢转、不会转"变为"主动转、放心转"。04



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未来?

01

数智化转型的产业链思维

2025年的今天,个人爆火靠掌控流量数据,小店盈利依赖网络平台,而平台正靠数据撑起千亿市值......

一个人如此,一家企业如此,一座城更应是如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数字化”的说法渐渐少了,“数智化”反而成了热闹。

“数智化”和“数字化”有啥不一样?

简单说,数字化是“把事情记下来”,比如把纸质报表改成电子文档;而数智化是“让数据帮你做事”,比如通过分析生产数据自动调整流程、预测市场需求。

一字之差,藏着的是发展逻辑的大变化。

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关注的“数字化”,“十五五”规划把“数智”放在了关键位置,就是因为这种“数据+智能”的融合,已经成了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所以现在,只拥有数据,还真不一定能拥抱未来。

那同样,对一座城来说,数据的价值也早就不只是实时监测交通、统计人口那么简单。



要想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就要将数据真正融入产业肌理,带动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销售的全链条升级,还要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些新兴领域融合发展。

但这事可不简单,很多城市不是没试过产业的“数智化”转型,结果要么是中小企业没钱没技术,转不动;要么是企业之间数据不通,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形成不了合力。

笔者认为,发力的关键在产业链思维。

产业链思维是啥?说起来有点抽象,它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式。

如果把产业链比作“一条路”,单点思维是“某辆车自己换好轮胎、踩油门”,却不管路堵不堵、前面有没有加油站;而产业链思维是“先修好路、建好加油站、做好交通调度”,让所有车都能顺畅跑。

在链式思考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问题本身,还要考虑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连锁反应的方式,追溯问题的起因,触及各个层面,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所以它最终的目标,不是“某辆车跑得快”,而是“所有车都能跑远、跑稳”。



就像杭州靠民企技术+国企协同,搭起全链服务体系;厦门靠国企整合资源,用区块链做跨境金融......

很多城市已经靠着这套打法跑通了数智化转型。

但最让笔者好奇的,佛山这座工业产值占比过半的传统工业重镇,竟也利用这个方法论走出了一条“数智化”转型的差异化路径?

02

传统≠落后

佛山,出乎意料。



这里有几个数据可以证明:

佛山超78%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踏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累计培育出2家国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灯塔工厂”,还有73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98个示范车间、超百个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

这个成绩,在同类城市里真不多见,熟悉佛山的都知道,其常以工业重镇闻名。

有人说它是“中国陶瓷城”,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陶瓷生产基地,箭牌家居、东鹏控股、新明珠等龙头企业扎根于此,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链条生态早已成型;

有人说它是“家电王国”,坐拥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基地,孕育出年产值超3000亿元的全球最大家电产业集群,美的、格兰仕、小熊电器、万家乐这些家喻户晓的品牌,每天都从这里向全球输送家电产品;

也有人说它是“纺织之乡”,2024年佛山纺织印染产业产值突破1485.03亿元,年产布匹4.06亿米、服装5.05亿件,单是778家规上工业企业贡献的317.04亿元增加值,就占了广东省纺织业的近四分之一;

更因家具被称作“全球家具界顶流”,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生产与出口基地之一,佛山集聚了家具产业链相关企业7万余家,2024年家具制造业产值约1800亿元,出口额98亿美元,产品远销全球......

但问题也在这:无论是陶瓷、家电,还是纺织、家具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产业,技术路径成熟,转型的惯性也大,而且佛山产业还有个特点,它不喜欢单打独斗,要转得一起转。



佛山到底是如何把“数智”这股新动能,成功揉进这些老产业的?

答案在于:让老树开新芽。

实业兴邦,实干兴邦。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佛山反而用数据激活了老产业的潜力。

产业升级的逻辑很清晰,可以简单概括为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

第一步,标杆企业“示范转”。

转型最怕“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往哪转、投钱值不值、流程怎么改。佛山直接找行业里的“领头羊”先探路,用成功案例,给企业打样。

选出的“领头羊”,覆盖范围广,包括家电、家具、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这样就可以让不同行业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参照物”。



比如咱们常买的海天味业,近3年在数字化改造上花了超10亿元。

这钱花得可一点也不冤,不仅内部综合效率提了50%,人均产值涨了62%,连综合能耗都降了30%。以前需要好几个人盯着的生产线,现在靠数据智能调控,就能稳稳跑起来,根本无须多操心。

第二步,链主企业“协同转”。

如果说龙头企业是“点”,那产业链就是“线”,把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串起来。

这些“链主”企业本身实力强,有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系统。像是美的集团,对外开放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和服务,直接带动上下游1000多家供应商搞数字化转型,效果十分突出。



以前供应商跟美的对接订单,靠的是邮件、电话,信息常滞后;现在通过平台实时同步生产计划、物料需求,生产进度、物流状态一目了然,建成了真正的“敏捷供应链”。

改造后,整个供应链的制造浪费降了68%,不管是美的还是供应商,都能省成本、提效率。

最后一步,中小企业“抱团转”。

龙头和链主企业解决了主要问题,但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金有限,怎么让它们也跟上步伐?

佛山的办法是“抱团突围”。它支持数字化服务商、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联合体,专门搭建适合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说白了,就是不让中小企业自己“摸石头过河”,而是让专业的平台帮它们“搭便车”。

比如腾一科技的“装备行业MOM云平台+集群抱团”模式,把生产管理、设备监控、协同办公这些功能打包成服务。中小企业不用自己买昂贵的设备、请专业团队,只要接入平台,就能用上数字化工具。

现在这个平台已经接入1000多家上下游企业,连了3000多台设备,帮企业提了17%的生产效率、30%的协同效率,交货周期还短了20%。专业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转不起、不会转”的痛点,也让整个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水平更均衡。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佛山市无形的托举。

佛山将数智化转型与“百千万工程”深度绑定,从顶层设计上就搭好框架,给企业转型铺路。

03

“百千万工程”的系统性赋能!

产业转型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从政策吹风到企业尝试,这条路走了不少年,但很多城市、企业却始终在“原地打转”。

政策文件发了一摞,试点项目也有挺多,可真正能落地见效、复制推广的转型案例少之又少,多数企业还是“想转不敢转、转了没效果”。

为啥?痛点太突出了。

表面看,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难题是“缺资金、缺技术团队”,但往深了挖,是“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性”让它们望而却步。



一套基础的生产MES系统动辄几十万,加上设备改造、人员培训,初期投入可能吃掉企业半年利润。

这不免让企业想“转了能带来什么”?

比如纺织厂买了智能裁剪设备,却因为上游面料供应商没同步数字化,依然要靠人工对接订单、核对面料参数,设备效率根本提不上来,即便咬牙投了钱,后续也会因为缺乏专业团队维护打水漂。

这些难题单靠企业自己扛,根本扛不动。佛山能突破这些瓶颈,背后是“百千万工程”的系统性赋能。

怎么理解这句话?笔者认为,有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如何落实“百千万工程”?

“百千万工程”的核心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简单理解为“先富带后富”。

第二,如何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相比于简单的给钱、给人、给资源,更有用的是发展“产业”,“产业”是形成发展合力的核心。

真正能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的,就是一份好工作,但好工作的背后需要产业的支撑。



就在前不久,佛山围绕广东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打造了“顺德凤城厨师”“佛山功夫家嫂”“南海平洲玉匠”“禅城石湾美陶师”等19个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超167万人,这一切的背后,恰恰印证了佛山雄厚的产业实力。

第三,如何发展产业?

对产业发展尤其是传统产业发展来说,数智化就是那个核心发动机。



而佛山的这场转型,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更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强大的赋能作用。

具体来看,佛山真正地将数智化与新兴产业发展绑定在了一起。

数智化离不开机器人产业支撑,佛山恰好有库卡、华数这些行业龙头,基础扎实。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就有3.58万套,占全国总量约6.4%,相关产业营收快到600亿,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底子在的佛山,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优势,密集出台了《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

不光指明了方向,还拿了5亿元攻关关键技术,设35亿元的产业子基金真金白银支持,构建了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就是要把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数智化实践中,佛山还持续迭代升级。

如果说数智化1.0版本是以信息化、自动化的系统建设为主,那么佛山当前正迈向的2.0,则更注重数据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接入AI大模型,发布全国首个地级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验证、推广“一站式”解决方案,整合了资源,让技术真正下沉产业一线;

另一方面牵头制定智能产品标准,以智能家居领域为例,已出台智能床垫、智能沙发、智能窗帘、智能开关等产品的通用技术标准,为全国同类产业标准化建设树立了可借鉴的"佛山标杆"。

更重要的,佛山构建了完善的数智化生态圈。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佛山用产业链思维串联起了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良好生态。

创新链上,季华实验室、蓝橙实验室、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等平台持续发力,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人才链上,强化“以产业聚人才”优势,累计引进全职院士4人、省创新创业团队12个、市科技创新团队235个、领军人才超500名,通过政策宣讲等活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资金链上,通过政策性小额保证保险子项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等工具,结合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比如“益晒你”平台授信总额已经超362.7亿元,为中小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服务链上,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连续多年以1号文件推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连续三年位列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第三名,同时通过专项摸排拖欠账款等举措,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由此我们看到,“百千万工程”——产业发展——数智化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百千万工程”激励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倒逼数智化转型;数智化带来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反哺“百千万工程”。



结语

数智化发展只会越来越深入,而佛山的转型探索还在继续。

对于那些同样面临转型压力的城市来说,佛山的故事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转型可以借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让区县有特色、城乡能融合、各方能协同,传统产业也能在数智时代焕发生机。

期待未来,全国能有更多的产业激活内生动力,让更多老树,开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