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纷纷上调代销公募基金风险等级?对投资者影响几何?
南方都市报,2025-11-26 20:14:04
![]()
近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上调87个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此前邮储银行、中信银行等也均有此操作。
专家表示,此举是银行落实《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通过动态风险评级实现“卖者有责”,并非市场风险整体上升的信号。对投资者而言,短期或面临投资选择受限的情况,但长期利好显著,风险提示更清晰,投资决策更理性,保护了低风险偏好群体。
多家银行调整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
近日,建设银行在官网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公告。公告显示,共有87个代销公募基金产品调整风险等级,其中,32个由“R2—中低风险”调整为“R3—中风险”;55个由“R3—中风险”调整为“R4—中高风险”。
“为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我行遵循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定孰高原则,并持续开展产品风险等级动态评估工作。”建设银行解释称。
实际上,对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进行调整并非建设银行一家。南都湾财社记者查询发现,今年11月6日和10月29日,邮储银行两次发布公告,对部分代销的公募基金风险等级进行了相关调整。其中,10月29日对80个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进行调整:52个产品风险等级由“中等风险”调整为“中高风险”,25个产品风险等级由“中低风险”调整为“中等风险”,2个产品风险等级由“中高风险”调整为“高风险”,1个产品风险等级由“低风险”调整为“中低风险”。11月6日则将6个产品的风险等级由“中等风险”调整为“中高风险”。
中信银行10月份也曾对部分代销资产管理产品风险等级进行调整。“根据监管要求,为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安排,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我行遵循同类产品风险评级一致性、产品风险评级随市场和政策动态调整等主要原则。”中信银行表示。
上调等级并不意味市场风险整体上升
银行纷纷上调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是否意味着市场风险整体上升?对此,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此举并非市场风险整体上升的信号,而是银行主动响应监管要求、强化投资者保护的必然之举。本质是落实《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通过动态风险评级实现“卖者有责”。
“调整聚焦于权益类基金等高波动产品,反映特定产品风险特征的精准化揭示,而非市场系统性风险变化。”田利辉强调道。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也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银行此举更多是基于当前市场波动加剧、底层资产估值承压以及监管对适当性管理趋严背景下的审慎调整。尤其在权益类或含权混合类产品中,受股市震荡、信用利差走阔等因素影响,产品净值波动率提升,促使银行重新评估其风险匹配度,属于风控机制的正常响应。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当独立、审慎地对代销的资产管理产品进行风险评级,确定适合购买的客群范围。产品风险评级结果与合作机构不一致的,应当按照孰高原则采用评级结果。该文件还明确,代销产品存续期内,商业银行应当关注产品风险收益特征、风险评级变动情况、信息披露等重要信息,督促合作机构尽责履职,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主动管理责任。
在田利辉看来,银行此举背后主要有三大核心动因,一是监管合规压力倒逼,落实“适当性管理”义务;二是市场波动下部分基金风险暴露,需真实反映风险水平;三是规避潜在的法律与声誉风险。
长期利好投资者,减少非理性投资
“对投资者而言,短期或面临投资选择受限,但长期利好显著,风险提示更清晰,投资决策更理性,尤其保护了低风险偏好群体。”田利辉分析道。
在他看来,银行此举推动财富管理行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促进市场生态健康发展。风险评级的动态调整展现银行以“风险守门人”姿态,筑牢投资者保护防线。虽短期阵痛难免,但为市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投资者需摒弃“风险漠视”心态,以适配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性投资,拥抱“净值化时代”的波动常态。
王蓬博也表示,对投资者而言,短期可能面临可选产品范围收窄或购买门槛提高,但长期看有助于匹配真实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非理性投资行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