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面条厂造飞机自称能飞3000米高 飞机有要命缺陷

澎湃新闻,2025-11-26 19:06:3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仲麟

民航工作者,民航业评论员

一边是简陋车间里用钢管焊接而成的飞机骨架,一边是包装完好码放整齐的面条,这两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却出现在了同一个车间里,不由让人感到有些荒诞。

这并不是开心麻花的最新喜剧,而是央视暗访镜头里的画面。

这是一家位于山东的面条厂,在生产面条之余,充分立足现有设备“开拓”新业务领域,“勇于”进军航空制造业,甚至还建了试飞跑道。只不过这家面条厂生产的飞机(或者说飞行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实打实的一个“三无产品”。而其主要买家也是各路“飞行爱好者”与博主,当然与厂家毫无生产资质一样,这些野生飞行员们也是没有任何飞行执照,主打一个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央视暗访画面截图

在央视曝光之后,当地政府连夜成立由发改、市场监管、公安、工信、交通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调查,并表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中国民航局也发出提醒,这些未经适航审定的私人飞机不符合民航法规和适航管理要求,严禁用于任何飞行活动。

不过因为“面条厂造飞机”这个事很符合目前流量传播学,因此与官方的严肃对待不同,网络上则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除了调侃打趣之外,也不乏有声音称面条厂造飞机是一种伟大的创举,是创新精神,而开这些三无飞机的人则是冒险精神的体现。并由此衍生出呼吁非但别打击还得鼓励以及“扼杀探索精神”这样的怪话。

但这真的是“创新精神”么?

面条厂造飞机稀奇么?

为了论证这种“创新精神”,有人搬出了莱特兄弟。确实,人类第一架飞机也可以说是“手搓”成的,正是靠着莱特兄弟的创新和冒险精神,人类才实现了空中梦想。

而纵观世界航空史,这种工厂“跨界”造飞机的事并不稀奇。在二战的总动员状态下,几大主要参战国都有民用工厂转产飞机的历史。

比如二战时的第一工业国美国,就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业潜能进行转产,其中就有棺材厂生产木质教练机和滑翔机。考虑到都是木制飞机,似乎也没啥毛病,只不过如果飞行员和空降兵知道自己是坐在棺材厂生产的滑翔机里,会不会心里膈应?

而那些面临生死存亡的国家,转产飞机起来就更不含糊了。比如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就用拖拉机厂就改产伊尔2攻击机,钢琴厂、家具厂转产雅克3战斗机。当然这些工厂的转产多少也算沾边,比如拖拉机厂好歹也算是机械装备生产,还附带生产发动机,都是飞机能用上的。而钢琴厂、家具厂也都是和木料加工打交道,在以木飞机主流的二战时期,也算是专业对口。

而在战争中穷途末路进行最后疯狂一搏的国家,用来转产飞机的工厂也逐渐离谱。雅马哈钢琴厂转产零战部件已经算是比较正常的了,爱知钟表厂也进行过彗星轰炸机的生产。可见柯蒂斯·李梅进行无差别凝固汽油弹轰炸东京,也有其合理之处。

二战时期的活塞发动机飞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如果论工时与材料成本,一辆坦克怕是顶得上好几架战斗机了。而面条厂生产的三无飞机,其技术水平连二战主流战斗机都不如,和一战飞机相当,顶天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技术水平。这对于有着21世纪机械加工设备的工厂来说,想要“重新发明百年前的飞机”并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的问题。

要我说,这面条厂的三无飞机倒是颇有战锤40K中的兽人之风。在战锤40K的世界中,兽人们往往能用一堆破铜烂铁拼出稀奇古怪的武器乃至飞船,理论上完全不科学,却在他们盲目的精神作用下,竟然能够正常运作,充满唯心主义地用“俺寻思”之力来飞起来。

巧了,面条厂老板就是“俺寻思这些设备能造飞机”,所以开始进军航空制造业的。只不过战锤40K是奇幻背景,兽人手搓的绿皮科技飞机非但能飞上天,还能和人类帝国战机打个五五开。而现实世界中,这些三无飞机虽然能飞起来,但只能算是不折不扣的工业垃圾,属于重新制造百年之前的飞机。

在太空时代以“俺寻思”之力飞上天的绿皮(兽人)飞机

面条厂生产的飞机充满了“俺寻思”之力

蛮干黑飞不等于航空文化

至于有些人看着手搓飞机就高喊要“充满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发展航空文化”,甚至又开始各种“反思”,也是颇有意思。暂且不说这种技术水平局限于百年前的低劣飞行器,实在看不出能有什么“创新”、能“探索”什么,光是这种逃避监管的销售和飞行行为,就绝不可能发展出正经的航空文化。

探索和冒险固然值得鼓励,但首先你得分清什么叫真正的探索、什么是鲁莽的盲目蛮干。回顾人类航空发展史,从莱特兄弟驾木头风车首飞算起,飞机发明至今不过120年左右。早期的航空先驱们的确是冒着生命危险探索未知领域,他们的勇气值得钦佩。但今天这些躲在法律阴影下“偷着玩”的自制飞机爱好者,做的事情不过是重复百年前别人玩剩下的技术。

打开他们的视频,你会发现这些土飞机大多是最简单的单发螺旋桨构型,打开座舱盖就是迎面吹风的简易座椅,几乎没有像样的航电设备——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式飞机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说难听点,他们造出一架架“小号”复制品,无非是在用现代材料山寨老掉牙的飞机,毫无真正技术含量可言,本质就是指着一辆老头乐说这是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

至于反思怪们,让我们先来看看航空文化最发达的美国是怎么监管这些个人飞机与飞行员的。“面条牌”飞机如果放在美国,毫无疑问是按照个人组装的“实验性飞机”的分类来管理的,并且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与监管要求。

首先,如果要满足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关于实验性飞机的定义,必须得是自行组装且工作量大于50%,也即51%原则。因此美国的“手搓飞机”往往是厂家销售成套的飞机套件,然后由用户完成组装工作以满足51%的要求。如果是厂家销售成品飞机,那就不是按照实验性飞机来管理了而是通航飞机,要求更为严格。

而飞机套件的组装过程也是需要“处处留痕”,以供FAA检查并决定是否颁发适航证,而且飞机套件要符合FAA的适航标准。换言之,哪怕是自己“手搓”的飞机,也得按照FAA的标准来“手搓”,而不是光“俺寻思”就行了。

飞机“手搓”出来并且合格了之后,并不代表可以自由飞上天。实验性飞机还得先飞一段“实习期”才行,得在远离人口密集区域的指定空域(方圆25英里)飞满25小时,才算通过“实习期”,而“实习期”期间是禁止载客的。

当这些全部完事了后,也不代表想飞就飞。实验性飞机有着较大的使用限制,比如不能进行任何商业(载客、运输)飞行,必须进行年检,飞行员必须有有效的执照,而且必须遵守目视飞行规则。

由此可见,哪怕在航空文化最发达的美国,这“手搓”飞机也不是想飞就能飞,而是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飞。但是在“面条牌飞机”以及“黑飞飞行员”中,这些要求与标准有哪条是满足的?又哪里来的底气喊“扼杀航空文化”?更别说美国发达的航空文化与以万计的实验性飞机背后,是每年上千起通航航空事故与两三百人的死亡。

自制飞机个人卖家老周自称没有飞行执照

黑飞的安全隐患

“面条牌飞机”生产者自豪地宣称他们家的产品飞行高度可达3000米,速度可以达到上百公里每小时。光听着这几个数字我就冷汗直冒,3000米啥概念?这高度已经进入民航客机航线经过的空域下限,也远超一般通用航空的目视飞行高度上限。换言之,这些没有任何报备的野飞机一旦随意飞上几千米高空,极可能闯入正常航空器的飞行航路。无人机黑飞的危害大家都知道,而体积、重量几十倍于无人机的手搓“面条牌飞机”呢?这要是和民航机相撞就不是飞机受伤的事了,很可能是得上《空难浩劫》了。

更要命的是,这些“手搓”飞机没有应答机,也没有VHF电台,驾驶它的飞行员更是连飞行执照都没有。如果说美国的实验性飞机飞在天上还要接受塔台管制并按照目视规则飞行,那“手搓”飞机完全就是没有。压根就是一个处于失联失控状态下勇闯空域,甚至可能侵入民航航路。如果类比一下的话,这就是一个没有驾照的人驾驶一辆三无老头乐在高速上开,并且没车灯没反光镜。各位司机听到这儿,是不是已经血压拉满了?

这些偷偷摸摸造出来的“土飞机”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安全性更是无从保障。没有适航审定的飞机,结构强度、操控系统可靠性都无法保证,一旦上天就像定时炸弹,可能随时出现机体解体、失控坠毁等悲剧。即使侥幸没有发生空中相撞的空难,这类未经任何检验的飞机本身也随时可能因故障坠落,砸到地上的花花草草。

今年九月,四川驾驶三无旋翼机无证飞行的网红唐飞机,就在直播飞行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共轴旋翼叶片发生故障打桨而坠毁。坠毁后,由于旋翼机起火且第一时间未来得及救援,唐飞机也不幸遇难。由于正开着直播,导致直播间众多观众亲眼目睹了这场血淋淋的空难事故。所谓的不需要飞行执照也能飞的三无飞行器,最终成为了夺命杀手。可悲的是,暗访中记者得知这起悲剧并未获得“手搓飞机、无证飞行”这个地下航空圈内人士的警醒,照样我行我素。

唐飞机在直播飞行中坠机遇难

飞行的梦想很美好,技术的创新很可贵,但再美好的梦想也要在法律和安全的框架内实现。真正值得鼓励的航空创新,应该是在遵守法规前提下探索前人未至的新边疆,而不是罔顾法规红线、得意于重复发明并制造车轮。而把飞机当成大玩具、无证上天炫技的行为,并不能让人敬佩,只会让人摇头并且随手一个举报。

在面条厂里造飞机上天看上去充满了黑色幽默,但喜剧的内核往往都是悲剧:一架没有适航证、没有年检、没有飞行员执照的“手搓黑飞飞机”划过天空时,下面每一个抬头的人都成了潜在的受害者。那一刻,浪漫变成了鲁莽,梦想变成了灾难。真正的飞行,从来不是无法无天,而是把无法无天的心,装进最严苛的规则里,以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