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条官司背后,失速的拼多多!

包不同,2025-11-06 00:52:53



电商黑马,该如何继续前进?

1

16万条司法案件

拼多多的司法案件,正在来到“天量”阶段。

打开企查查,搜索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的运营主体),法律诉讼一栏的数据令人惊讶。

其中,司法案件信息多达169730条,开庭公告140242条,仅诉前调解就有1654条。



细看这些司法案件,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90.18%的案件身份为被告。



从案由看,36.54%的案件案由为侵害商标权纠纷。从地域分布看,66.57%的案件属地为上海。



光看这个数据大家可能没有感觉,我们来看看其他电商巨头的司法案件情况。

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司法案件10918条,为拼多多的1/15。

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京东APP运营主体),司法案件为31019条,为拼多多的1/5。

这不禁令人好奇,同为电商巨头,为何拼多多的司法案件如此之多?

有一个案例颇为经典。时间回到2025年8月,浙江高院一纸判决曾震动电商圈。拼多多因推广“1元抢1万原石”活动构成虚假宣传和仿冒混淆,被判赔偿米哈游100万元,并需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法院终审认定,该活动以“原石”为诱饵诱导用户下载APP,实则无法提供对应虚拟货币,更误导消费者以为两家存在合作关系,严重损害米哈游商誉。

2024年初,米哈游法务团队察觉,多个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借用《原神》游戏素材的推广视频,宣称“1元抢购一万原石”,挂载的链接却指向拼多多APP下载页面。

当玩家点击链接后,映入他们眼帘的不是“原石”,而是拼多多的“娱乐补贴金”,这和《原神》毫无关联。

更多的观察样本来自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拼多多的累计投诉量高达1574492条!投诉理由涵盖商品质量问题、商家虚假宣传、食品安全问题等。



公开资料显示,拼多多创立于2015年4月,算下来至今已有10年。看来,十年时间,拼多多不仅获得了巨量的用户,也积攒了巨量的不满,来自消费者和商家的不满。

2

失速

拼多多的压力,不止来自官司和投诉,也来自它曾引以为傲的业绩。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956.7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利润160.8亿元,同比下降38%;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47.4亿元,同比下降47%。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呢?往前看,拼多多2024年一季报、中报、三季报和年报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45.6%、182.9%、131.2% 、87.3%。



如今直接下降47%,来了个断崖式下滑。

反观阿里、京东,第一季度净利润都交出了双位数增长的答卷,拼多多的双位数下滑实在反差。

这股颓势延续到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二季度实现总收入1039.8亿元,仅录得7%的增长,创近五年同期最低纪录。营业利润257.9亿元,同比下滑21%;净利润报307.5亿元,同比下降4%。

回看过往,拼多多一直是电商界的“黑马”。2019年到2024年,其营收从301亿飙升到3938亿,暴涨12倍。

看看如今拼多多的增速,你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匹狂奔的黑马。

其实在此之前,拼多多刚展露失速苗头的时候,笔者就曾做过一个比喻:一个连续四次考试都得100分的优等生,突然考了个90分,尽管成绩依然优秀,但老师的高预期被打破了。万一你下次考个80分,那该咋整?

或许市场就是那个老师,他们在用真金白银,给拼多多的表现作出判断。

截至2025年11月4日收盘,拼多多的股价是133.84美元/股,相比当年的高点已经跌去37%。



从市值看,此前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巴巴,但如今拼多多市值只有1900亿美元,阿里已经来到3920亿美元,是拼多多的2倍。

拼多多何以失速?

一是补贴支出变多了。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拼多多补贴商家投入直接推高总营业成本至868亿元,同比激增31%。其中Q2公司总营业成本达459亿元,增幅36%,远超7%的营收增速。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的交易服务费收入仅微增0.7%。换句话说,补贴对平台交易规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了。

二是出海遇阻。Temu一度被拼多多寄予厚望,但在美国,Temu的处境并不太妙。特朗普政府终止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后,“低价直邮+小额免税”的模式直接失效,物流成本攀升。对以“极致性价比”吸引用户的平台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重大打击。数据显示,Temu欧洲区GMV已反超美国成为最大收入来源,但同样面临欧盟计划征收的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税。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人们不禁要问,拼多多过去那种“烧钱换市场”的逻辑,还能行吗?

3

“卷王”

拼多多过往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一个字:卷。

一是卷同行。

拼多多以低价策略迅速崛起,将“全网最低价”作为吸引用户的关键手段。很多人都还记得,拼多多上9块9的车厘子、9块9的大芒果、9块9的红富士、砍价后不要钱的猕猴桃……

超低价背后,是大量的砸钱。招股书显示,2017年拼多多投入销售和市场开支的费用为13.45亿元,相较于2016年增长近7倍。

后来的“百亿补贴”、“千亿扶持”,更是这一模式的加码。

此外,2021年拼多多就在国内推出“仅退款”相关服务,买家提出“仅退款”申请,商家在48小时内未进行操作,系统会默认商家同意退款申请,自动发起退款。但这种模式给平台、商家带来了巨大经营压力,部分消费者钻空子恶意退款,导致商家与平台的矛盾逐渐升级。后来,包括拼多多在内的电商平台,无奈全面叫停“仅退款”政策。

其二,卷商家。

在低价优先的算法下,拼多多的商家不得不降低成本,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导致利润微薄,有的商家为完成厂家返利任务,还会进一步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

此外,平台一度倾向于将流量导向大型商家和品牌商家,小商家难以获得足够曝光,若想通过付费广告获取流量,高昂的广告费用又让其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平台规则频繁变动,商家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适应,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罚款。

此前,因不满平台的高额罚款和扣货款政策,约200多名拼多多海外版Temu的商家,就聚集在拼多多的广州总部大楼下面进行维权。



其三,卷消费者。

典型的是“砍一刀”。拼多多“砍一刀”的套路可以追溯到2015年,拼好货时期的“水果拼团”活动。当时,拼好货用一些水果来抽奖,消费者邀请新用户就能参与,这个模式后来演变成了拼多多的“砍一刀”。

利用这种“占便宜”的心理,拼多多将人性玩到了极致,在广大的小镇和农村地区,拼多多迅速累积了数以亿计的用户。

“砍一刀”是拼多多的流量密码,却是无数人的梦魇。此前,一个百万粉丝游戏博主,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在数万名观众的注视和参与下,直播“砍一刀”。

遗憾的是,这场砍价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砍到了小数点后6位,依然没能砍价成功。你以为你只差一刀,但实际上“永远差一刀”。网友调侃,这到底是“砍一刀”还是“砍亿刀”?



从同行到商家再到消费者,拼多多基本上把电商生态的每一个环节都卷了一遍。尽管价格是打下来了,但问题也随之浮现。

便宜的土壤,极容易滋生“山寨”。拼多多上市的第二天,一篇《拼多多,三亿人都敢坑的购物APP》就出现在了朋友圈,文章作者指责拼多多销售仿冒、山寨和三无产品。

再往深看一层,极致卷价格的背后,受伤的不仅是商家,更是对整个商业生态的破坏。当低价成为唯一的市场获胜法宝,那么创新也将失去最重要的动力!

卷了一圈下来,消费者获得了短暂的低价,但同行、商家、供应商都被迫陷入低质的内卷,这样的路径真的可以持续吗?

这值得拼多多管理层深思。

4

尾声

客观而言,拼多多的确很猛。

成立不到3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只用了2年多实现1000亿订单总额(阿里用了10年、京东用了6年)。

在对外宣传中,拼多多还称自己长期以农业为核心战略。在中国,三农问题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还有着5亿多农民。拼多多押注农业,本质上也是为自己加了一道“护身符”,为产业和舆论奠定了长期基础。

网上曾流传一张图,2024上半年,腾讯、阿里、京东的“人效”分别为303.89万元、234.66万元、106.63万元,而拼多多高达1056.90万元。

也就是说,拼多多单个员工创造的营收是阿里的4.5倍、是京东的近10倍。

但这一切的成就背后,都建立在“卷”的基础上,都建立在同行、商家、供应商的“痛苦”之上。

“反内卷”的浪潮已经袭来,作为年活跃买家近10亿的电商巨头,作为中国商业生态的重要影响者,拼多多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段永平常说的那句话,拼多多还要好好领悟:

本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不赚不该赚的钱,赚了不应该赚的钱,就是不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