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关税就能让美国车伟大?美国车企已经要哭了
酷玩实验室,2025-04-21 10:52:27
美国的关税大棒高高抡起,好像砸在了自己人的脑门上……
大家都知道,最近老特近乎疯狂地加关税,是想通过关税施压,让制造业回流,至少明面上的理由是这个,嗯嗯,绝对不是为了炒股。
而振兴制造业的计划中,汽车产业又是最受关注的,毕竟造车的附加值高,产生的就业池子也大,再加上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产业是全民的骄傲,备受关注。
那么,效果如何呢?
高关税如预期一样重创了进口车,老特下令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短短几天之内,捷豹路虎集团就宣布暂停向美国发货;奥迪也紧随其后,暂停向美国经销商交付,哪怕部分车辆已经到港;奔驰正在考虑从美国全面撤出入门档的汽车,只保留利润率更高的豪华车,保时捷、阿斯顿·马丁也宣布准备提高旗下车型的售价,而反应最快的法拉利,已经直接宣布在美国涨价10%……
路透社
过去的2024年,美国进口了733万辆车,占了国内汽车总销量的46%,而这半壁江山正在迅速崩塌,把巨大的蛋糕,留给了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
怎么看都是,“美国车即将再次伟大”的节奏啊!
01 痛击我的队友
但是美国本土车企,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占了什么大便宜,一个个都哭丧着脸。
作为新势力的代表,特斯拉从4月3日到8日连着表演了四天的高台跳水,其间累计跌幅高达惊人的21.5%,市值蒸发近2000亿美元,经过之后几天反复震荡,特斯拉的股价相比开年时,已经缩水了37.5%,华尔街的分析师预测,受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等影响,特斯拉股价仍有43%的下跌空间。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马斯克本来跟老特如胶似漆,关税政策一出之后,马上翻脸。财富大幅缩水之后,马斯克已经不知道发了多少条推怼这个关税政策和主管贸易的官员。
作为旧势力的代表,底特律三巨头也没好到哪去,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全都笑不出来。在关税政策公布当天,通用汽车的股价就下跌7.36%,多家机构下调了其评级;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投资者会议上将关税政策形容为“毁灭性”的,将把美国汽车产业“砸出一个前所未见的巨坑”;Stellantis集团的董事长更是公开反对四面出击的无差别关税政策,要求美国政府给予部分国家关税豁免,否则汽车产业将面临生产困难。
这么看起来,老特的关税,好像连本该受惠本土车企都嫌烦,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里面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所谓的“美国制造汽车”,实际上有大量的零件需要从海外进口,美国本土车企约60%的零部件依赖海外供应链,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个数字是65%,而特朗普要征收高额关税的,并不仅仅是整车,也包括汽车零部件,这将导致美国本土汽车工厂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说得再具体一点,视不同型号而定,单车的生产成本将增加3500到12000美元,这笔多出来的钱,不是车企自己硬吃,就是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两边都落不着好。
于是美国出现了奇景,民众担心进口车和国产车都大幅涨价,开始疯狂抢购汽车,美国的一季度新车销量已经创了近年来的新高,3月份的销量同比增长13.6%,注意,这还是关税政策没正式落地的时候呢,甚至有些客户直接带着现金到店,只为一次性付款,锁定价格。
CNN
而车企们也在担心,关税导致大幅涨价之后,民众买不起车,更担心随之而来的资金紧张,于是车企抓紧时间促销,清理库存,回笼资金,福特、Stellantis等巨头甚至不惜将员工专属优惠发给所有消费者,只为了尽快成交。在恐慌性抢购的背后,高盛已经把美国2025年的汽车销量预期从1625万辆降到1540万辆。
也就是说,美国汽车工业并不只是整车制造衰落,是整个供应链都垮了,高度依赖进口,老特这一棒子,直接砸烂了自己人的脑袋。
再说个恐怖故事,特斯拉在华的零件本土化率,是95%,上汽通用也达到了80%,比在自己老家都高。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曾经的工业克苏鲁,到底是怎么一点点被掏空的呢?
02 当年的美国汽车有多猛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捋一捋,美国汽车工业当年是怎么崛起的。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极大、且存在大量地广人稀区域的国家,美国很早就意识到了交通的重要性,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修筑铁路上,在汽车诞生之后,美国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新玩意的潜力,它比马车更快更高效,又比铁路更灵活和方便,是改变世界的发明。
当欧洲人把汽车当做高科技奢侈品,沉迷于用皮料、实木去装饰自己的天价产品时,一个名叫亨利·福特的美国小伙,决定制造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汽车,他创办的公司,就是底特律三巨头之一,福特汽车,而他拿出的产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福特T型车。
T型车的理念就是,去除一切不实用的配置,尽可能简化结构。相比起欧洲豪车缸数即是正义的思路,T型采用了小排量四缸引擎,主打能动就行;T型的车的前进挡也只有两个,能省则省;T型车的悬挂系统还使用了非常简单的钢板弹簧,虽然舒适性不如豪车,但胜在可靠耐用。
更重要的是,亨利·福特一改过去的生产模式,引入了流水线模式。以前是每个人都要学所有的组装工序,然后一群工人七手八脚拼出一台车,造台车需要700个小时,改成流水线之后,每个人只需要不断重复一个工作,你打螺丝,我拼底盘,他安发动机……效率更高,也更容易标准化,T型车的组装时间被压缩到了12.5小时!于是产量大幅上升,成本也快速下降。
在生产初期,T型车价格为2900美元,只有欧洲车的1/4左右,计入通胀的话,相当于如今的3.3万美元;到了1914年,福特已经卖出了1000万台T型车,这家公司占据全球90%的汽车产量,此后的1916年,T型车已经降价到了360美元/台,按福特工厂的时薪计算,你在流水线打三个月螺丝就能买一台,是人人能负担得起的汽车。
在同一时代,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也在崛起,他们虽然不认同福特那种完全把汽车当廉价工具的理念,但也不希望汽车完全靠着“工匠精神”、“手工真皮”这些噱头来打造豪华感,这两个巨头也引入了大量新技术和理念来武装他们的产品。
克莱斯勒引入了化油器空气过滤器、机油过滤器来提高汽车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加了四轮液压制动来保证刹车效率,还早早使用流线型设计来降低风阻;通用汽车则开启了多品牌战略和平台化的先河,让旗下数个品牌占据从高到低的不同市场定位,然后让产品共享一部分零配件,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美国的工业实力,为这些车企提供了舒适的成长环境,20世纪初,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得益于新的工艺,成本还比欧洲人低了40%;那时美国的石油产量,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年产数亿桶。
美国还接纳了海量的移民,并且通过农业规模化,省下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使得车企拥有充足的人力池;美国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舍得花钱,1916 年,《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出炉,政府资助支持各州建设 “州际公路”,新建了超过50万公里的公路。
有需求,有想法,有工业基础,有人力池,这就是美国汽车当初能够崛起的原因。
03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从20世纪初崛起开始算,美国汽车工业的一直顺风顺水。
两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其它工业国家,美国本土却置身事外,还大发战争财,车企在战争期间接受了政府的帮助,扩大工厂规模、改造产线,用于大规模生产军火,这使得车企拥有了更强的产能,也从战争机器中汲取了大量的前沿技术。
福特柳溪工厂生产B24解放者轰炸机
大规模战争动员,还使得海量的妇女参与进了工厂劳动,让车企的人力池更富裕。
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又利用充沛的产能,向百废待兴的盟国大量出口汽车,满足全世界的需求,1962年,美国汽车总产量已经突破800万台,超过德日英法的产量总和,美国1/4的岗位都是汽车上下游相关。
与此同时,美国车企的技术创新也进入了新的高潮,能够全扭矩换挡的液力自动变速箱、涡轮增压、高压缩比发动机、定速巡航装置、汽车空调……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技术,都是美国车企率先在量产车上大规模应用的。
美国车企的设计,也越来越天马行空,大面积的镀铬装饰,无比修长的车身,像火箭一样的尾鳍,大马力的V8引擎,处处都洋溢着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的张扬和自信。
1966年,福特GT赛车在勒芒24小时拉力赛中,击败了长期垄断冠军的法拉利,拿下了高性能领域的桂冠,也标志着美国汽车工业,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克苏鲁。
也许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自己的汽车工业已经是无敌的存在,能够一直保持领先。但事实证明,老天爷是喜欢开玩笑的。
04 第二次珍珠港事件
1973年,阿拉伯国家不满西方国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一边倒支持以色列,对西方采取了石油禁运,美国的油价在短短几周内翻了3倍,很多油站因为缺货干脆停止营业。此时此刻美国人才猛然发现,美国石油产业已经走向了衰落,易开采的油田在20世纪上半叶消耗殆尽,产量逐渐萎缩,需要从阿拉伯产油国大量进口石油,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
美国车企的设计思路,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大排量V8和沉重的车身,已经成为了累赘,让车主天天支付高昂的用车成本,于是美国车瞬间崩盘,不仅仅是在国外市场遇冷,连国内市场都出现了销量萎缩,直接导致美国的汽车产量减少300万台。
在美国车企挣扎着追赶时代的时候,消费者看着马力被阉割到190匹的克尔维特跑车,看着只有四个气缸的野马,感觉味实在太冲了,既没有美国魂,也没有实用性。
他们觉得,与其买这些太监车,真不如看看隔壁的欧洲货、日本货,毕竟人家的产品一开始就奔着过日子去的,尺寸小,里面空间大,发动机也更加省油,像当时的三大妈之首,丰田卡罗拉,排量仅有1.6L,却能提供110马力,配合上不到1吨的车重,也算是能开,但人家的油耗要低得多,价格也更加便宜,只有底特律三巨头同类型产品的70%甚至更低。
1975年,日本的汽车总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欧洲三强英法德的总和也比美国要高。
在美国本土,日系车在短短几年内,从年销量区区数千,成长为占据20%市场份额的恐怖存在,每年要向美国出口200万台整车。而底特律三巨头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一年巨亏几十亿美元,产量持续走低,20多万名汽车工人被解雇,也拉开了美国汽车产业由盛转衰的序幕。
因失去饭碗而愤怒美国人,将这次冲击称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他们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政府对日本加以制裁,甚至当街打砸日本车以示决心。
在日本车的旁边,摆着一块牌子,上书“UAW说,如果你要在美国卖车,就在美国生产”。
记住UAW这个名字,等下要考。
05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1981年3月,美国代表访日,双方就汽车贸易问题进行了“友好交流”。5月,日本政府宣布“自愿限制”对美出口汽车数量,初期指标为每年不超过168万辆,嘿,你爹还是你爹。
这个措施带来了两个连锁反应,第一,日本车企为了在有限的出口数量中赚取更高利润,开始打造豪华车,催生了后来雷克萨斯、讴歌等高端品牌,第二,日本车企为了绕过限制,同时也避免可能到来的高关税,纷纷前往美国建立工厂,1980年,本田汽车在俄亥俄州建厂,日产在田纳西州建厂,1988年,丰田在肯塔基州建厂。
此后,同样凭借廉价车型崛起的韩国车企,以及部分欧洲品牌,也选择了同样路线,纷纷赴美建厂以规避贸易摩擦风险。
在这个风潮之下,美国汽车似乎再次进入了高速发展期,90年代初,美国汽车年产量反超了日本,到世纪末,已经突破1200万台。
然而,光鲜的数据只是表面,背后是危机即将爆发。
以丰田为例,他们跑到美国之后,很快发现,这里的人力成本实在太高了,美国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持续推高了工资水平,当时美国汽车工人的时薪已经达到了17.5美元,而身处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也不过7.74美元。另一方面,美国工人似乎习惯了慢吞吞干活,卖力程度也远远比不上日本工人,无论丰田怎么改进工序、培训员工,美国工厂的生产效率始终达不到日本工厂的水平。
华泰海外研究
这样的差异不仅仅出现在整车制造中,供应商那边也是如此,美国供应商的平均时薪为11.06刀,日本本土只需要6.23美元,而且美国工厂对于质量控制,常常放飞自我,这导致丰田等厂商赴美生产之后,不得不使用高价低质的零部件,故障率高于日本生产的同型号产品。
华泰海外研究
于是日、韩、欧等外地仔纷纷开倒车,尽量少采用美国产的零件,改为从海外进口更便宜更稳定的替代品,除非运费和关税成本显著高于差价。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大量的美产日本车,连最关键的发动机、变速箱,都来自日本工厂。
外企赴美建厂,本来就要拿走利润的大头,然后还把零部件都给外包出去,实际上就留了一口整车组装的汤给美国人喝,慢慢掏空了美国的汽车产业链。
现在让我们打开中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994)》,看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什么叫未雨绸缪啊。
06 UAW,隐形的操盘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人想骂老外窃国,也不太好张嘴。因为他们引以为傲的美国车企,在外逃这件事上有过之无不及。
这是美国著名媒体Cars.com评选出的,2024年度“最不美国”的美国车五强,看logo全是美利坚正黄旗,福特、别克、林肯、克莱斯勒、道奇……然后扒开底子,零件是墨西哥、韩国产的,组装是加拿大、墨西哥完成的,除了logo,哪哪都不美国。
其中的林肯航海家,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来自中国,也是在长安福特工厂下线的,整车出口,返销美国。
你站在老美的立场上想想,美国曾经的骄傲,现在血统都不纯了,你能笑得出来吗?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随着美国工业的发展,工人数量增多,他们开始团结在一起要求提高劳动待遇,一时间各种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汽车之城底特律,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诞生了,简称UAW。
UAW势力主要分布于铁锈带,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皆为其会员,工人把他们工资的一部分(约5%)作为会费上交给UAW,UAW则负责与车企的劳资谈判,并且会组织罢工和示威活动逼迫车企让步。早期的UAW,确实为工人争取了相当多的正当权益,包括劳动保护、工伤赔偿、覆盖全家人的养老保险等等……
在美国汽车产业遭遇“第二次珍珠港偷袭”时,也是UAW站出来,要求政府向日本施压。
但UAW本身是从工资中按比例抽成的,工人加薪,他们也能获利,而工人们也习惯了不断上涨的工资福利,每隔一段时间就提出新要求,这导致UAW无休止地向车企索取,完全不管经济形势,也不管车企本身的经营状况,只要车企不从,UAW就掀起大规模罢工,让整个企业彻底瘫痪。
在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前夕,UAW就无视三巨头已经岌岌可危的财政,带领数万名员工罢工,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相继破产重整,福特也只剩一口气了。
其实外国车企都知道UAW不好惹,丰田、本田、日产,都刻意选择了工会实力薄弱的地方建厂,避开铁锈带,并且拒绝加入UAW。在2007年,作为UAW会员的通用汽车,为每个员工支出73美元/小时,而拒绝加入UAW的丰田只支出48美元/小时,这还怎么竞争?
所以说,美国老牌三巨头,面临比外企更高的人力成本压力,也更希望通过转移产业链来压缩其它方面的成本,以保障利润率和竞争力。
去哪呢?一方面,三巨头借助中国的开放政策,建立了合资企业,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上汽通用、长安/江铃福特,以及没有存在多久北京克莱斯勒/广汽菲克,这些合资企业利用中国日益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了大量的合资车供应中国市场,也出口一部分到海外。
至于美国本土的工厂,1994年《北美自贸协定》诞生之后,美加墨三国互相给予关税减免,美国车企迅速向邻国转移产业链,尤其是人口基数庞大且廉价的墨西哥,大量的一二级供应商,向墨西哥迁移,美国车企的发动机厂、变速箱厂也随之搬到墨西哥,为超过几十万墨西哥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时至今日,墨西哥依然占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的42.8%……
与之对应的是,美国的整车制造从业人数比较稳定,而零部件产业的岗位大幅减少,从90年代末到2014年,就业池缩水超过20万。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在这种你逃我也逃的盛况之下,美国本土的汽车工厂,逐渐变成了鸡肋,纯粹为了满足政治需求、为了绕开贸易规则而存在,只是不得以跑到美国走个组装流程罢了。
07 重症未必下猛药
当老特扬起关税的大棒,逼迫车企将整车制造和零部件供应链,都迁到美国国内,实际上就是让他们现在立刻马上,把过去几十年的外迁趋势扭转回来。
而建造一座汽车工厂并投产,需要2到3年的时间,将相关零配件全都本土化,可能十年也不一定搞得定。
在这期间,车企和消费者必须持续忍受高关税带来的零部件价格上涨。
而且关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劳动力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就算回迁完成,美国老百姓也只能花更多的钱买更次的车。
更让美国车企担心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外迁是哈耶克的大手主导的,自然而然的经济现象,这只手永远存在,而老特的大手强行干预,最多也就再干预3年的时间,前提还是他在任期内没被弹劾或者刺杀掉。到时候总统宝座换人,万一将关税政策全盘推翻,车企们辛辛苦苦搞了几年的新工厂,就瞬间变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物。
通用汽车的首席财务官保罗·雅各布森就直言不讳:“想象下。我们花费了几十亿美元的钱,然后政策突然取消了……我们不能这样来回折腾自己的业务。”
政策是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库存数量,按照现在趋势,美国最晚在6月份就会消耗掉所有的进口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之后高关税就会反映到终端,引来车价大涨。到那个时候,其它进口商品的库存,差不多也该消耗殆尽了,美国零售商可能需要将价格提高10%至12%……
再加上必然会到来的边境走私问题,以及权贵搞特供商店的问题。
到那个时候,美国民众怒气估计能爆表。
老祖宗只说过,重症需下猛药,可没保证猛药一定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