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朗普总统正将欧洲盟友推向中国的怀抱
参考消息,2025-04-20 16:25:04
本文由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16日发表,原题为《特朗普正将欧洲和中国推入彼此的怀抱》,作者是美国荣鼎咨询公司高级顾问诺亚·巴尔金。
过去数月,特朗普政府干预欧洲选举,威胁夺取格陵兰岛,并对欧盟征收高额关税。现在,它想与欧洲对话,探讨如何遏制中国。
至少,这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上周传递的信息。他说,美国政府现在将转向与盟友达成贸易协议,然后“以一个集团的形式应对中国”。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领军人物奥伦·卡斯上周末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敦促欧洲加入由美国主导的、不包括中国的贸易集团。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美国政府想与欧洲盟友“以一个集团的形式应对中国”(资料图)
欧洲对这一切感到困惑是情有可原的。欧盟官员告诉我,几个月来,随着他们寻求避免美国关税,他们一直试图与特朗普政府就对华采取联合行动进行对话,却碰了壁。一位近期与多名特朗普内阁成员会面的欧盟高级官员上月告诉我:“特朗普团队对与我们讨论中国问题毫无兴趣。”
直到最近,布鲁塞尔最大的担忧之一就是美中达成一项将欧洲晾在一边的协议,就像他在第一个任期内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那样。
如今看起来华盛顿和北京不太可能缓和关系。自4月初特朗普对中国商品进一步加征关税以来,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导致了北京针锋相对的回应和两国外交往来的急剧减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开始谈论与盟友联合行动以对抗中国。从一开始这就是目标吗?如果是,那特朗普政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特朗普及其团队非但没有为联合对抗中国创造基础,反而利用过去数月时间把欧洲推向了中国的怀抱。
随着欧盟采取措施防范特朗普造成的混乱局面,而北京谨慎应对美国关税,欧盟与中国可能达成的协议的轮廓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图为欧盟旗帜和中国国旗(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应该向欧洲提出其无法拒绝的条件。白宫可以提出将跨大西洋关税削减至零——这是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已经提出的想法——以换取欧洲提高对华关税。如果美国继续对欧洲征收高额关税,我认为欧盟委员会、欧盟成员国以及欧洲产业界不会认真考虑美国有关对华行动的提议。特朗普应该与冯德莱恩会面,以此表明他对达成协议的认真态度。欧盟和美国官员称,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他一直拒绝与冯德莱恩对话。
特朗普总统只有缓和对欧洲的抨击,有关中国问题的跨大西洋协议才有可能奏效。否则,未来几个月达成的协议可能是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协议,而非特朗普团队所期望的那种协议。
延伸阅读
特朗普终究没能等来中国的求饶。
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了关于“232”调查的事实清单,称由于中方对美关税反制,中国目前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
仅仅两天,4月17日,连打关税乱拳的特朗普又表示,他不想继续提高对中国的关税了,因为这可能会使两国之间的贸易陷入停滞。
此前,美国政府对华加征10%、20%的关税时,中国民众和企业还会密切关注、严阵以待。如今加到145%、245%,离谱的数字扭曲了中美贸易问题的严肃性,只会徒增茶余饭后的笑料。
特朗普到底希望达成什么效果?美国民众是否意识到自己为这场政策买了单?美方试图掩盖的焦虑是什么?特朗普还有后招吗?美国独立调查记者、《地缘政治经济报告》创始人本·诺顿接受了长安街知事专访。
本·诺顿此前接受采访的照片 摄影:李治宏
北京不会重蹈东京的覆辙
知事:您怎么看待特朗普这种加征畸高关税,以及朝令夕改税额的做法?特朗普期望达到什么效果?
诺顿:所谓245%的关税,明显是在虚张声势。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对中国有很大筹码,但实际情况正相反,这场冲突反而暴露出美国对中国的深度依赖。比如,特朗普豁免了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脑、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因为这些是现代经济的基石,而美国目前根本无法在本土生产这些关键产品,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超美方预期。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说明了一点:美方其实心里清楚,自己并不真正占优势。这种高调宣传的背后,掩盖的正是对本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焦虑。
此外,特朗普发起贸易战,是想逼中国签一份对美有利、对中不利的不平等协议,有点类似他设想的“海湖协议”,参考的是1985年美国强迫盟友签署、最终重创日本经济的《广场协议》。但美方这次判断失误了——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中国更独立自主,经济体量也更大,北京不会重蹈东京的覆辙。
14位亿万富翁用关税
把税负转嫁给老百姓
知事:特朗普政府是否能通过关税实现制造业回流,并复制中国制造的成就?
诺顿:我认为,单靠关税,美国不可能实现再工业化。所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依靠明确的产业政策推动的,比如政府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和科研方面的大规模投入。有限、针对性的关税可以作为保护新兴产业的工具,但必须配合更全面的产业政策使用。而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完全不同——他是全行业一刀切,手段粗暴,更像是一种经济战工具。
这样的关税不但无法推动再工业化,反而会推高美国国内价格,伤害本国经济。真正要重建制造业,美国需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建设工厂、培养工人、引进设备、建立供应链。而特朗普政府不仅没有这方面的规划,反而通过削减财政投入、放松监管,进一步削弱了国家能力,这只会加速去工业化,而不是逆转它。
知事:面对特朗普挥起的关税大棒,美国民众疯狂囤积中国产品。在美国iOS应用商店电商应用榜上,前三名App均为中国电商,TikTok上大量“来自中国工厂源头好货”的宣传视频爆火,这些反而帮中国制造做了宣传。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美国民众是否意识到自己为这场政策买了单?
诺顿:特朗普常说外国会为他的关税买单,但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关税是由美国的进口商支付的,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关税本质上是一种消费税,而且是非常不公平的税种,对低收入和工薪阶层打击最大。
特朗普本人是亿万富翁,他的政府中还有13位亿万富翁。他们推动为富人和大企业减税,却用关税把税负转嫁给普通百姓。
正因如此,美国人才会抢购中国产品,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关税会引发通胀,商品很快就会涨价。很多美国人本来就靠每月工资过活,一旦通胀卷土重来,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这些普通家庭。所以这场贸易战的真正受害者,其实是美国的老百姓。
特朗普正把美国推向孤立
知事:如果各国纷纷效仿美国搞关税报复和单边行动,会对全球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您是否担心这次关税行动将加剧美国的通胀压力,甚至导致经济衰退?有没有可能重演上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全球大萧条?
诺顿:特朗普的关税毫无疑问会推高通胀。美国无法像中国一样制造产品,因为美国根本没有清晰的产业政策,也不具备再工业化的能力。这种激进的贸易战,也大大增加了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不过现在的情况与上世纪30年代并不完全一样。当年是各国互相抬高关税,而如今,特朗普的做法反而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加快寻找替代方案。几十年来,很多国家一直在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因为现有体系高度依赖美元、由美国主导。全球南方国家也一直在推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也是金砖国家的共同目标之一。
特朗普的贸易战很可能适得其反,把美国推向孤立,反而加快世界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美国对这场贸易战的反噬
几乎没有预案
知事:特朗普挂在嘴上的“一通电话”始终没有到来,中方决定“不予理会”。据您的观察,特朗普还能有什么后招吗?
诺顿:美国手里其实没多少牌可打。整体来看,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比中国对美更深。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比如石油、天然气、大豆、玉米等,其实都能够找到替代。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很多产品,比如手机、电脑、半导体等关键电子产品,无法轻易替代,这也是特朗普为何不得不对这些产品开口子、豁免关税的原因。
虽然中国仍从美国进口一些关键商品,比如高端芯片和飞机零部件,但这几年中国在自主研发芯片、国产民用飞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摆脱了对美依赖。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就在主动推进贸易多元化。如今中国出口在GDP中的占比(19.7%)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9.3%),说明经济结构已更加稳健。
中国政府依靠有规划的产业政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而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基本是放任自流,政策混乱,受控于寡头、金主和大企业的利益。正因为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美国对这场贸易战的反噬几乎没有预案,很可能最终自食其果,反伤本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