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机器人半马| 天工Ultra夺冠,宇树G1“不情不愿”,为什么?

观察者网,2025-04-20 09:15:08



(文/张志峰 编辑/周远方)

4月19日上午,在北京亦庄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成为这个周末最为吸睛的新闻。

哪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跑得最快、耐力最强,哪家机器人长得最可爱、最有个性,比赛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闻,成了大众最为关心的兴趣点。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碾压姿态夺冠,成为新一届“全民偶像”;赛前人气最高、被观众寄予厚望的宇树科技G1却一会“躺平”,一会“不情不愿”跑起了S形;包揽二三名的松延动力N2上演“分头行动”;机器人还需要“喝水”“防晒”等等都是本次比赛热门话题。


但在比赛结束之后,也有行业人士从这场比赛中思考,半马比赛排名能说明哪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明明很强的“选手”,却没来参赛?中国也是全球最先进的具身智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些“小家伙们”现阶段能适配哪些商业和工业应用场景。

为什么是“天工Ultra”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天工Ultra夺冠几乎是无可争议的。

首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就坐落在亦庄,占据绝对的主场优势。而亦庄作为北京市也是整个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所形成的从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产业链,就是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核心,聚集了大批北方优秀的具身创企。本次参赛选手如松延动力、灵宝等大半出自其中。

其次,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本身由小米机器人、来自深圳的具身智能独角兽优必选(后搬迁至北京亦庄)、京城机电等实力雄厚的多方共同创办,无论资本还是研发制造实力,都足以雄踞一方。小米汽车SU7还是“官方指定计时车”,相当于“裁判”。

因此,在小米机器人自研的Cyberone和优必选自研的Walker机器人都不参赛,反而集中优势力量联合“调教”天工Ultra的前提下,后者不夺冠恐怕才是意外。


“场景适配”“值不值得”很重要

至于宇树科技G1机器人为何表现“拉垮”,情况则更为复杂。

在行业人士看来,仅从这场半马比赛中的表现,并不能说明其智能化、平衡性能力弱。相反,其中不乏亮眼表现,如独立双手撑地起身动作。“很多观众可能注意到,比赛中几乎所有机器人,包括夺冠的天工Ultra均有跌倒的情况发生,而跌倒后的起身动作大多不能独立完成,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被宇树盖过一头。”


其次亦有人认为,宇树科技作为少数外来参赛队伍之一,对此次比赛场景的适应性调节可能有所欠缺,且小米还是宇树科技的投资方之一。

一位来自深圳的具身智能研发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具身创企事实上在研发、零部件、整机制造等方面实力相差不大,最核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战略定位和场景选择的优先级上。

“在立足长线经营的企业和投资者眼中,工业和商业的场景化应用是首要目标,毕竟机器人翻个跟头、跑得快、跳个舞,只能用作对外展示平衡性等技术实力,并不能直接产生生产价值。相反,如果能将这些精密机械融入物流、制造等产业生态和场景中,比如替代部分重复性、危险性工作,对于制造业生产效能的提升将是巨大的,所能释放的持续性经济和社会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上述人士解释称。

他向观察者网透露,目前而言,华为、美的等制造业和科技巨头事实上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进度都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且他们在匹配适用性场景,进行场景化验证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而在这些场景应用中,必然是半人形或其他形态机器人更具优势。如平地采用履带或轮子代替双脚,爬坡用四足或更多足结构更为便捷、稳健。而完全仿照人形做出来的机器人,除了情感上的功能之外,并不实用。“比如养老场景,对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相较于一个人形机器作为陪伴工具,明显是一个能更好地照顾他起居的机器更加重要。而且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远没有达到像科幻片里那样的智能程度。”

这或许是华为、美的等巨头没有来参赛的主要原因。“让他们来参加半马比赛,他们如果不提前很长时间准备,也确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战略思维,对于这些具身创企是降维打击一般的存在。”上述人士认为。

“穿鞋减震”和“儿童组选手”

另一名来自上海的具身智能研发人员也向观察者网分析称,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最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几乎所有的生产制造场景和商业化应用场景,现阶段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具身智能应用在这些领域,而非一味跟随欧美所谓科技巨头的脚步,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人形机器人发展上。

“如马斯克的猫女机器人概念,其实是自己国内工业化应用场景不足背景下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在通过人形机器人陪伴、交互等研发理念,向全球宣示其高科技企业的引领地位,维护自身及其背后国家的高科技设定。这样只要其他国家和企业也没造出来,就不能证明被反超了。”他认为,在类似场景中,倘若有足够的商业化应用,凭借国内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制造实力,完全有能力在花费更多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前提下,给机器人双腿上加入更多关键和缓冲部件,让其表现得更加灵敏、稳健,而非像“老奶奶”,甚至不少参赛选手压根不是“跑”而是全程在“走”。

譬如此前宇树对外公开展示的机器人跳舞、回旋踢等特定动作,看上十分顺畅,就是专门进行过复杂的特定场景改造与调试的结果。显然对于此次观赏性质的比赛,“运动员”都表现得较为敷衍,大多进行的硬件减震改造就是给他穿上了一双鞋。

此外,不少观众注意到,此次参赛人形机器人除了少数如天工Ultra是身高180cm“壮汉”之外,绝大多数身形矮小,被戏称为“儿童组选手”,最小只有75cm,体重约10公斤。


上述上海具身创企研发人员向观察者网解释称,人形机器人并不像传统理解的高科技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越小越难做。相反,人形机器人“儿童”大小机身空间已经十分充足,即便电池、芯片等等都集中在身体主体部分也绰绰有余,反而要把机身做大十分困难。每做高10cm,对于机械臂协调性、机身平衡性、机械强度、功耗等方面的要求都要成倍数增加,需要大量数据和实验数据做支撑,进行更复杂的调教工作,自然也需要更多资金成本和研发投入。“最关键的是,这些工作对于现阶段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方面帮助几乎没有,因此多数企业确实没必要去做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