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马拉松,是秀场还是赛场?
上观新闻,2025-04-19 21:09:06
今天上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举行,“天工Ultra”机器人用时2小时40分42秒跑完全程21.0975公里,夺得冠军。
不过,相比同跑的人类男子冠军1小时02分左右的用时,人形机器人还是慢了不少。
在人机同跑的映衬下,很多“围观群众”发出疑问:既然机器人跑得这么慢,还有必要跑吗?这种方式是一种作秀吗?
“天工Ultra”机器人撞线瞬间。
“参赛即胜利,完赛是英雄”
作为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地,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从去年底就注意到,人形机器人将在今年迎来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时刻。
“产业化需要一定的应用场景,经过研究,我们认为‘马拉松’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场景。”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将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比作机器人领域的“F1”,“如果说,F1比赛是汽车产业前沿技术的试验场,那么,机器人半马就是验证人形机器人产业新技术是否可靠的试金石。”
在长达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要面对长时间奔跑、复杂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挑战。这要求人形机器人在高密度一体化关节、机器本体的散热、运控算法的鲁棒性、能源动力供给以及能源系统效率等多方面具备极高水平。
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机器人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其总经理熊友军表示,这次比赛既检验了公司的算法、整体运动控制能力,又验证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获得亚军的N2机器人来自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创始人姜哲源表示,N2虽然是一款已经量产产品,但通过这次比赛也进行了多方面检测验证,使得自己和团队有信心让机器人在3至5年内走进家庭,干起家务活。
“赛前我们就定下了‘参赛即胜利,完赛是英雄’的目标。最终,有20支队伍参赛,6支队伍完成比赛,可谓目标完成。”在梁靓看来,机器人半马并非“作秀”,而是一次机器人技术与体育竞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同时,拉近了前沿科技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进产业化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跳出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约21公里长的跑道,俯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庄,赛场并非秀场,还有更深层次的产业联结。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力表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能够顺利完赛,得益于整个亦庄的产业生态,即4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智能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研究,让机器人的大脑更聪明;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和自动驾驶的路线规划技术为机器人的续航、行进过程提供技术支撑;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可助力人形机器人大脑的发展;不同本体形态的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和量产则得益于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有了产业链的基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井喷依然离不开研发、生产、应用三个环节。刘力说:“‘研产用’实际上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而是共同发力。应用场景的突破可以推动研发和制造,就像这次人形机器人半马;而研发和制造的进步又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推动产品更快实现量产,从而被更多人使用。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很乐于为企业搭建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平台。”
大半个月前,在与亦庄形成对角线的北京中关村,也为人形机器人办了一场应用场景的“实验大会”——2025年中关村论坛。在论坛中,参会嘉宾可以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5类应用场景里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共有来自全国的上百台智能机器人为大家提供服务。
“中关村论坛持续时间长、参会嘉宾规模大、工作标准要求高,所以向机器人企业开放论坛各方面的刚需场景,可以让企业通过真实数据流和复杂环境对产品进行压力测试,从而进一步验证技术、锻炼团队、提升能力,最终促进产业发展。”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主任葛志杰向记者表示。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已在路上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的半程马拉松比赛结束了。通过现场观赛或观看直播画面,“围观群众”有的看好机器人产业大未来,有的看到相关产业的前景,也有的心存疑惑。那么,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很快,它们就能在火灾、地震等场景中先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这是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朱荣生美好的希冀。
“一步一步,通过技术迭代,让人形机器人先进工厂,再进园区,最后进家庭。”这是刘力务实的回答。
“最多5年。”这是中国当代年轻的研发人员姜哲源自信的回答。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已经在路上。
原标题:《机器人马拉松,是秀场还是赛场?》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来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图片来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煜 余晨扬 王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