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DC25:商业航天下一个新十年的机遇与挑战|最前线

36氪,Fri May 23 2025 10:53:14 GMT+0800 (China Standard Time)

5月21日-5月22日,由泰伯网主办的全球时空智能大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召开。

5月22日上午,大会分会场举办了商业航天新十年论坛,主题为《产融协同新十年——产业金融的双向奔赴》。来自国家航天局、泰伯智库、商业航天创业公司、投资机构的专家与高管围绕商业航天发展现状、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展开了分享与讨论,以下是本场干货总结:



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预测

国家航天局高分专项副总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赵文波对国内外已对外披露的卫星星座计划和计划发射卫星数量进行了统计。目前,国内有约100个卫星星座,计划发射卫星6万余颗,国外有约34个卫星星座,计划发射卫星约5.6万余颗,这其中大部分为遥感卫星。海量的卫星发射需求将会给国内外商业航天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针对遥感卫星的未来发展趋势,赵文波提出了两点预测:第一,遥感卫星观测能力将往“功能性能+效能”的方向发展,即高空间分辨率及高观测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分辨率;第二,面向应用场景的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将逐步AI化

民营火箭公司的三点倡议与呼吁

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从民营火箭公司的视角,分享了三点他对于行业的期待:

第一,允许民商建设可回收复用火箭的基础支撑设置。现有测试火箭回收技术的试验场和试验设施相对缺乏、试验组织难度大,这些影响着可回收复用火箭的研发进程。霍亮希望,火箭公司能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设回收火箭的测试场、发射塔架等设施。

第二,逐步建立商业航天的认证、管理体系。在这样体系的指导下,火箭公司能够更好地建立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机制。

第三,需要“耐心资本”和“技术信仰”增大对回收火箭的长期投入。对于研发和制造可回收火箭的企业来说,看到成果更需要“耐心资本”给予时间周期和坚定的技术信仰。

产融协同打造未来商业航天高地

中商董事长窦明明分享了LP和GP视角下的商业航天问题和困难:第一,产业链太长、跨区域、严重割裂;第二,星座规划和建设大量重复和浪费;第三,对海外公司不了解、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第四,低成本+快速迭代模式在中国难以实现;第五,面向传统场景的企业,很难实现商业化闭环、盈利难、融资难、做大难。

对于上述问题,窦明明认为要通过GP+LP,一级和二级市场一起努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于资方来说,要帮助企业积极链接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企业拿到需要的资金和资源;同时,通过一二级市场合力,助力细分龙头稳健地走上上市轨道。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国际合作,紧密关注海外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动态,除SpaceX外,Palantir和Anduril两家公司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2025商业航天产融协同TOP榜单发布

最后,泰伯智库合伙人、航空航天首席分析师王悦承公布了按照综合指数排名的《2025商业航天产融协同TOP榜单》。

中国商业航天十大影响力城市为:北京市、上海市、西安市、成都市、广州市、深圳市、重庆市、武汉市、合肥市、无锡市。其中,无锡市为近年来上升发展最快的城市。

中国商业航天十大投资机构为:经纬创投、元航资本、深创投、顺为资本、中科创星、惠华基金、普华资本、中金资本、方正和生投资、中信建投资本。

中国商业航天十大产业园区为: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昌国际航天城、梁溪航天产业园、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重庆两江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园、东方航天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